足迹历史网>历史故事>中国历史故事>正文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是如何以少胜多?

发布时间:2016-08-02 17:26:41作者:
  从1948年的11月6日开始,围绕着军事重镇徐州,国共两党开始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血战。双方投入兵力空前,共产党60万对国民党80万。

  关于这场大战,国民党的历史教材上称为“徐蚌会战”,共产党的历史教科书上则称为“淮海战役”。但战争的结果却只有一个:逐鹿中原,60万消灭了80万。在此后60年的时间里,两党都是历经磨难:中国共产党走出政治运动的羁绊,带领大陆人民取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国国民党退守台湾后,更是几经沉浮,2008年重新执政。

  两岸除了民间的商业、文化交流更加紧密,11月3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率海协会协商代表团踏上了宝岛台湾;连战、宋楚瑜、吴伯雄这些台湾地区的政要早就来到大陆访问,除了交流还有认祖归宗。

  60万战胜了80万

  60年前那场空前规模的战役,成为无数学者的研究课题

  从2008年10月份开始,除了正常的外地游客,淮海战役纪念馆里出现了许多白发苍苍的老者。这些当年那场惊心动魄大战的亲历者,在子孙的陪同下,瞻仰照片上的故人。对参观者而言,淮海战役是教科书上的历史。对他们来说,则是鲜血,是生命。

  淮海战役共军60万对国军80万,以少胜多居然取得了胜利,这使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古今中外以少胜多的战例很多,原因各有不同。淮海战役共军为何能取得胜利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淮海战场不是一个孤立的战场,它与国共战争的其它战场是密切联系的,就象抗日战争中国战场的胜利与太平洋战场美军的胜利不可分一样。如果只分析中国战场中日军队的战斗力和指挥官的指挥艺术,无论如何也不能正确的分析出中国1945年战胜日军的原因。

  淮海战役是在辽沈战役胜利后开始的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对淮海战役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辽沈战役的胜利对敌人的分化作用,使中原国军拒绝与华东国军配合,为淮海战役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淮海决战开始时,华东的国军主力只有第5军,一度在华东的桂系主力“钢7军”(此时扩编为第3兵团)和整编11师(此时扩编为第12兵团)均不在华东。有人以为是刘邓挺进大别山分散了关内国军的机动力量,为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但国军既然可以跟随刘邓到大别山,也可以再次跟随刘邓到华东,甚至可以置损失过半的刘邓于不顾,再次集中兵力于华东。

  实际上,老蒋也很想把到大别山的国军象一年前那样再集中到华东与共军决战,由白崇熙指挥。如果此时国军把大别山的国军再集中到华东,国军仍然可以再次重创华东共军,再次占领华东共军的根据地,甚至收复济南。但此时桂系却不听调遣,华中的白崇熙数十万大军按兵不动,对蒋令其于蚌埠设指挥所,统一指挥华中,华东两战场兵力,公然抗命。白崇熙抗命的直接原因是辽沈战役的胜利动摇了蒋介石的统治能力,桂系想乘火打劫篡夺国民党的领导权,乐于看到老蒋力量的削弱,以逼迫蒋下台。当淮海会战绪战之际,白崇熙阳奉阴违,反令第十三绥区王凌云所指挥之第二、第十五军南移襄阳、樊城地区.当黄百韬兵团于碾庄酣战,白的精锐3兵团始终不动,还令向此增援之蒋系部队黄维12兵团停止于蒙城附近不动.幕后主使者副总统李宗仁,更是于十二月二十五日与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等通电与共产党和谈,要求老蒋下野.待黄百韬兵团已被歼,黄维兵团复由蒙城向徐州前进,使共军得以各个击破。因此,华东共军取胜的战略条件是中原和华东战场的国军不能有效的配合,这源于辽沈战役的胜利对敌人产生的分化作用。

  其次.辽沈战役破坏了华东敌人的计划:在淮海战役前,杜律明决定用共产党的战略战术对付共产党。他制定了《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组织徐州国民党军四个兵团,二十个军,采取先发制人,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放弃被动的防守城市的打法,变被动为主动,集中优势兵力与解放军打运动战。该计划乘华野、中野分离之际,以华中国民党军牵制中野,以徐州主力采取奇袭战术主张攻击华野,收复泰安、济南。他认为解放军经过济南战役的消耗,必须休整一段日子后才能再战,而徐州国民党军四个兵团的兵力、装备都占优势,而且在济南战役时没有损失,无需休整就可投入作战。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野史秘闻老照片
人物故事野史老照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