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历史网>美国历史>正文

一战后“敌国侨民”德裔美国人结局如何?

发布时间:2016-07-08 10:54:00作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社会中出现了一个身份尴尬的群体,那就是被称为敌国侨民的德裔美国人,为将这部分公民资敌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数千人,通过外国侨民财产管理局没收的财产更是以亿元计。

一战期间美国如何处置“敌国侨民”德裔美国人-世界历史网

1918年3月28日出版的《纽约先驱报》中的漫画,名为来自&lsquo敌国侨民&rsquo的威胁盘旋在纽约上空

一战爆发百年之际,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网站等媒体还原了这段不甚光彩而又被公众遗忘的历史。

六个小飞行员,有一天出发了,他们想要飞往科布伦茨(德国城市),但再也没回来。1918年7月,从奥匈帝国移居美国的埃里希·波塞尔特,还是一位年轻的编辑和翻译,他万万想不到,就是这么一首小小的打油诗,会令拘留营成为自己的下一个栖身地。

这并不是首绝妙的好诗。经历牢狱之灾后,波塞尔特为自己当初的头脑发热唏嘘,且显然不能发表,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波塞尔特有类似遭遇的德裔美国人绝不在少数,他们大都是因为可小可大的越界行为,引起当局的猜疑和不满。

《史密森尼杂志》网站文章称,战争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将50万德裔美国人标注为敌国侨民,对其中不少人进行重点监视,约6000名男性和少数女性被送进拘留营,政府还扣押了近5亿美元可能与战争有关的私人财产数额接近美国在一战前的战争预算。

1、一首打油诗招来牢狱之灾

两个小飞行员,出发前临阵脱逃,一个无法呼吸,只剩另一个,这个小飞行员,不久也以失败告终,他为其他5人悲痛,最终被抓住了。这是波塞尔特那首诗的结尾部分。

司法部门在波塞尔特家中搜出这首小诗时,丝毫不觉得它有趣,这绝对不是开玩笑。来自联邦调查局(FBI)的内部报告写道,在空战中,已经有太多小伙子失去了生命,敌国侨民竟试图把这当做笑料,创作这首诗的人,找不出任何借口为自己的罪行推脱。

事实上,波塞尔特早就是联邦特工的重点盯防对象,他因言获罪的前一年间,特工多次不请自来,上门搜查,这首诗的出现,终于为逮捕他提供了合适的理由。

波塞尔特被送往佐治亚州的堡奥格尔索普,即美国为敌国侨民设立的拘留营之一,另外3个分别位于佐治亚州麦克弗森堡、犹他州道格拉斯堡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的温泉营地。

对波塞尔特采取强制措施,表面上看有法可依,一战刚打响,美国就颁布了针对敌国侨民的法律,据美国司法部年度报告记载,对德宣战次日,时任总统威尔逊发布公告,那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帮助敌人,或是违反总统颁布的任何条例的侨民,都将被拘禁。

随着战争持续,司法部的手伸得越来越长,1917年,《间谍法》和《敌国贸易法》相继生效,波塞尔特案中,司法部将《间谍法》作为参考,建议将他羁押至战争结束。

即便如此,政府也没找到任何罪名可以用来指控波塞尔特,他并未与任何阴谋有关,但被控故意犯罪。报告提到,他很擅长写作,如果将内容发表,可能引起麻烦。

2、大多数罪名实属莫须有

和波塞尔特遭遇相似者不在少数,在人权保障尚不完善的100年前,拘留非美侨民往往无需有力证据,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卡尔·穆克,也曾因莫须有的罪名而身陷囹圄。

当时的舆论宣称,穆克是爱国的德国佬,但他的真实身份是中立的瑞士公民。政府对穆克的指控是拒绝在音乐会的背景中悬挂星条旗,以及在情书中贬低美国政府。

尽管这些罪状子虚乌有,穆克还是被送往堡奥格尔索普,他的29名乐队成员也被遣送出境。

美国西沃恩南方大学网站载文称,事实上,只有极少数敌国侨民参与了颠覆美国的活动,但由于政府和部分媒体大肆鼓吹,加上民间反德情绪高涨,怀疑与事实间已不存在界线,定罪时,司法机关倾向于使用模糊性的语言,诸如威胁国家安全、对抗国家利益等。

最令人不寒而栗的还是爱国公民的暗中监视,他们热衷于揭发可疑的邻居和同事,由此可见,公众不仅支持政府严厉对待德侨,若政府在此事上不尽力,还会面临公众的责骂。

其实,美国不是惟一一个在那场战争期间限制敌国侨民自由的国家,在英国马恩岛西海岸,沿着帕特里克村外的狭窄道路,可以到达一处偏远的农场,如今,杂草丛生的废墟中只能看到低矮残破的墙壁,而在一战期间,英国政府曾在这里安置超过2.5万名敌国侨民。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战争爆发后,居住在英国的德国贵族、服务员、面包师突然发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由于驱逐他们可能带来刺激敌国的风险,当局索性把这些人圈禁起来,位于马恩岛的拘留营是英伦三岛中最大的,岛上的总人口也不过4万名。

与此同时,为防范敌国侨民刺探情报,或是加入敌国军队,德国也将数千名英国公民和大量法国、俄罗斯公民集体送往集中营。

3、拘留营里的岁月不堪回首

如果说与其他国家有何不同,在远离欧洲战场的新大陆,当局对被拘侨民的管理多少要人性化一些,尽管也采取了军事化的纪律,美国境内拘留营的条件相对宽松,举例而言,其为敌国侨民提供的伙食和正规军的官兵完全相同,堡奥格尔索普营地指挥官的信件记载,这里没有对伙食的投诉,除了那些不知满足的家伙,大部分人对饭菜赞不绝口。

为打发寂寞,被羁押者获准阅读书籍、杂志、报纸(需经检查);还能进行室外运动,包括棒球、排球、篮球、网球、拳击和摔跤,拘留营会不定期举行比赛,颁发奖品。

专为女犯建造的营地未能派上用场,但类似的营地里倒也不缺少女性,每个星期,敌国侨民的妻子拥有两小时探望时间,但条件也很繁冗:探访前必须获得指挥官的同意;在探访中只能使用英语&hellip&hellip瑞士使馆负责对营地的运作进行监督,确保侨民受到公正对待。

尽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拘留营内还是存在诸多非正常现象,田纳西州《查特诺加时报》曾披露,富裕的德裔美国人被定性为A类犯人,不用劳作,住在单间,还时常雇佣来自下层阶级的囚犯为仆从,至于大多数无钱无势的普通人,每天都被强制劳动。

营地的看守也可谓滴水不漏,美国陆军部派驻了32名军官和452名士兵,一家纽约的报纸形容,拘留营外有3排带刺铁丝网,内设12个哨岗,每个岗位上均有持枪士兵值班。

在埃里希·波塞尔特个人的记忆中,在拘留营度过的岁月同样不堪回首,他告诉美国《水星杂志》,营里曾出现囚犯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的情况,一些人自杀了,还有一些人被从拘留营转到精神病院,在战争快结束的日子里,营地内还曾爆发传染病。

4、数亿美元敌国资产遭充公

如今看来,拘留敌国侨民的做法无疑是令人不安的,然而,此举在另一项看似更平和的政策面前依然相形见拙根据《敌国贸易法》,美国政府设立了外国侨民财产管理局。

曾于20世纪20年代因一系列大搜捕行动而出名的米切尔·帕尔默,受命管理可能阻碍美国取得胜利的财产,这意味着,任何属于敌国侨民的财产都有可能被没收,所有被拘留的外国人都被政府视为敌人,帕尔默写道,他们的财产则会进行相应处理。

政府赋予该机构相当广泛的权利,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扣押敌国侨民的财产,为的是从经济和物质上阻止他们帮助美国的敌人,在帕尔默领导下,外国侨民财产管理局聘请了数百名官员,四面出击,在从成立到一战结束的短短一年时间里,获得了数以亿计的财富。

在《Munsey's》杂志中,帕尔默将自己的部门形容为全国最大综合商店,查处的对象包括新泽西州的铅笔公司,康涅狄格州生产巧克力的企业,以及芝加哥的啤酒酿造厂。

德国在美的化工企业成为重点查处的目标,拜耳化学公司位于纽约的工厂一度被拍卖,使得该企业失去了在美国的阿司匹林专利,后者被称为医学史上最具价值的药物之一。

我们没收过来自纽约的地毯,在乔普林市附近起获3匹马,还有从南方运来的一整车香柏木。接受采访时,帕尔默毫无顾忌地表达着自豪与满足,他的态度恰恰反应了当时不少人的观点,即: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应当为战争造成的破坏付出尽可能巨大的代价。

令人们不再受垄断工业化的威胁,同样意味着让世界远离德国军事专制主义。帕尔默说,在他看来,美国有权将德国和奥匈帝国后人的财产据为己有,尽管具体操作惹出不少争议,其中一起案件还曾到达最高法院,但根据战时法,政府的此类行径均未受追究。

不仅敌国侨民,按照历史学家亚当·霍奇斯的研究,即使是与德国移民结婚的美国公民,也会被划入敌国侨民之列威尔逊政府从这些人身上总共搜刮出2500万美元。

也许是从中尝到了甜头,到了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又复活了外国侨民财产管理局,对敌国侨民的拘禁政策变本加厉,总共约11万日裔美国人被送进了拘留营。

长久以来,外界对日裔美国人的遭遇多有评述,但一战时的先例几乎没人记得,一战结束后,政府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处理被拘的敌国侨民,据军事历史学家威廉·格利登考证,帕尔默曾试图把在拘留营中引起麻烦的德裔居民统统驱逐出境,最终未得到国会批准。

战火熄灭7个月后,三五成群的囚犯陆续收到了释放通知书,直到1920年4月,最后一个德裔美国人才重获自由,此时,距一战结束已过去一年半了,现实情况如格利登所描述,拘留营究竟是什么时候关闭的,几乎没有谁关心或在乎。

历史人物历史故事野史秘闻老照片
人物故事野史老照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