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里面藏着哪些秘密 《周易》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周易》被世人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它分为两部分:古经与传(十翼)。
古经又由四部分构成,(1)六十四卦卦画。(2)卦名。(3)卦辞。(4)爻辞。顺序为:卦画后面是卦名卦名后的解释文字是卦辞卦辞之后六爻的解释文字是爻辞。卦辞、爻辞共计450条,似是从古时临事占卜的记录中整理出来的。
古经看似杂乱,涩晦难懂,但它隐含着一个完整精密的卜占算卦系统,可以说是本非常成熟的卜占吉凶的书在西周时,它可能还被当成国编教材使用过。研究者一般认为,古经成书于公元前十二三世纪的商周之际,传说著作权属于周文王姬昌,但它显然不可能是姬昌在狱牢里向壁空想出来的,它应该有更久远的渊源。本来,这不是个问题,《周礼》中说,《周易》不等于《易经》,《易经》有三,即夏朝的《连山易》,商朝的《归藏易》,周朝的《周易》,它们前后承传,属一个系统,只是卦序排列不同,粗糙与精密有别。可是,《连山易》与《归藏易》都失传了,更不幸的是,《周礼》这本书曾由王莽的朋友刘歆整理过,刘歆有造假的名头,因此,《周礼》经他一沾手,也跟着倒霉,有了伪书的嫌疑。
易传是专门用来解释古经的,与古经比,它算大部头,古经仅数千字,它有两万余言。对于易传的产生,研究者有四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由孔子创作,或由孔子讲授,他的门徒们整理而成,班固的记载大致支持此说: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第二种意见认为,易传早于孔子而存在,孔子只是整理过、解释过它,述而不作,当然与时俱进了,里面夹杂了孔子及他门徒们的一些私人意见,司马迁的记载基本支持此说: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第三种意见认为,易传的产生与孔子无关,它由战国与西汉的儒生们创作而成,持这种意见的人多有疑古嗜好,他们否认孔子读过《周易》,为灭证据,钱玄同等人动了考据的功夫,《论语、述而》中记孔子的话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们据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易通亦,标点符号再一改,即成了这样的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第四种意见来自一个叫陈鼓应的北大学者,他认为易传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而非儒家。